重生八三修道种田 - 重生八三修道种田 第237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“明年在黄张叶三岗推广,主要分为两个方向,一是增产量,定为青云稻86a;二是加口感,定为青云稻86b,冬小麦也是这样的思路。”
    罗学云给青云农业的核心成员开会,先拿青云稻开头。
    “今年收的青云稻,全打成大米,作为本年青云农业的年终福利之一。
    供应部记得设计并订购统一的**,不能随用拿布袋装一装糊弄人,省得人家不当回事,市场部记得跟踪后续,有计划地采访一些人食用后的体验,算是产品上市先期调研。”
    罗学杨罗学长齐齐回答收到。
    供应部无疑是罗学杨主管,他干得早,态度好,能撑住这个头。
    市场部就有些微妙,学祥学长等人同时起步,却是从无到有,刘明现等人虽晚了一步,但水平更高后来居上,很难说谁具备慑服所有人的威望。
    于是性格较好的罗学长成为主管,负责部门日常事务,包括联络中介调和组织人手等,其余罗学豪、刘明现、罗学祥则以副主管身份,分别负责玉阑、江城和出口。
    只能说整个青云农业最有战斗力的部门就是市场部,他们是青云农业开拓的排头兵,面对的问题更复杂更困难,见到的东西五花八门,被锻炼出来的市场人员,自然很难平和地不争。
    就像田黄种子的推广,后期虽然是生产部维持,但前期说服和磨合的过程,少不了市场部参与,因为那些菜农最早认识和最信任的青云农业人员,就是他们这些跑业务的销售。
    竞争是好事,只要不出格,罗学云便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毕竟真要和和气气一潭死水,青云还怎么进步?
    大致将青云农业今年的问题讲完,安排好明年的生产重心,罗学云合上本子。
    “县里已经批了青云农业的用地,最慢明年下半年,是一定要启动脱水蔬菜和酱料的生产线,这是青云农业第一个正儿八经的食品加工中心,承担着示范带头的作用,为后续项目积累经验,有几句话,我必须提前跟你们讲清楚。”
    台下众人,纷纷严肃表情,从欢天喜地的庆功氛围脱离出来。
    “将来的青云农业,必定要分成两个重心,以黄岗为头的生产研发示范中心,以陈清东区为头的加工物流中心,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员。
    譬如研发,需要有研究种子和种植的,也需要有研究成品加工的;譬如市场,需要有跟菜市场摊贩打交道的,也需要有跟百货公司各种商店打交道的。
    我不想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套人马,而最终造成两种职能中心的互看不顺眼,但我同样要说明的是,选择权在你们手里。
    若是喜欢随遇而安、适应不了新要求新挑战的,就只能留在黄岗,而随着陈清青云中心的建立,必将能吸引其他城镇人才加入。
    倘若将来发现公司外来人越来越多,坐得越来越高,就不要抱怨,因为那是你们自己的选择。”
    场下,最受震动不是罗雨刘明现罗学祥这些上进狂人,也不是罗学盛罗学杰罗学平这些安于现状的老实人。
    最痛苦的是那些有点本事却敷衍,没本事却勤苦的中间人士。
    青云农业的章程说得很明白,一个人的待遇,跟他的资历、职位和年终评价息息相关。
    资历谁都一样熬,但职位和评价却受工作影响。
    罗学云几乎等于明示,未来青云农业的重心在县城,因为那里更能施展,能吸引更多资源,倘若留在黄岗,很有可能只剩下资历。
    建厂能赚大钱,比单纯种植盈利高,这是所有人的共识。
    这岂能不纠结?
    “从现在起,开始陈清青云的工作报名,所有愿意去县里上班的人员,都可以报名,人员确定以后,跟去年一样,会有一个为期三个月的短期培训班,但是地点在县里,算是提前适应工作。”
    罗学云补充道:“所有人都好好想一想,也跟家人做好沟通,不要盲目决定。”
    会议室鸦雀无声,无人应和。
    罗学云便以一声响亮的散会结尾,众人鱼贯而出,边走边讨论。
    “大哥能去县里上班吗?”他留住罗学杨,问道。
    “完全脱产在工厂工作,对我来说,还是挺新鲜的。”罗学杨笑道,“不过,我愿意试一试,再说,大路修通以后,坐车最快三四十分钟,不耽误回家。”
    “大哥担心这个啊,我有考虑。”罗学云道,“到时候会开通青云专车,既是供城乡员工上下班,也是为了方便两个重心联系,不是说在县城上班,就能一趟不来黄岗。”
    “那我就放心了。”罗学杨笑呵呵道,“昨天的事,学云别介意,我没有别的意思,就是……”
    “我知道,就是老叔他们催嘛。”罗学云打断堂哥的话,“老爹他们不敢对我发功,专指着你使劲,也是辛苦你了。”
    “不全是,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。”
    罗学云语滞。
    “这茬先略过不提,我跟你讲生产设备的事,杨记那边什么情况,已经哑火,我们不能专等着他们,得做好两手准备,只是要买国产设备,最好通过公家名义,你多跟赵庆同沟通……”
    就在这时,电话铃声响起。
    “赵庆同找你。”
    第369章 今时不同往日
    王者归来的林家伟意气风发,背后跟着一群西装革履的精英,昂首阔步走向玉阑国际饭店的专属会议室。
    张武山、王世佑、周叶、蔡安本,玉阑亦是严阵以待,给予充分的尊重。
    原因很简单,林家伟代表杨记松口,终于打算落实投资。
    跟熬鹰一样反复拉扯,他们很是心累。
    “这能算作罗学云的功劳么?”
    林家伟还没到来之前,众人闲聊,周叶打开话茬。
    “当然要算。”王世佑笑道,“倘若没有他这只鲶鱼搅混水,杨记可不会那么容易松口风。”
    “不容易啊,来来回回多长时间,涉及多少人马。”周叶叹道,“就指着杨记起到决定性带头作用,鼓动香江同胞投资。”
    张武山问道:“安本同志,似乎有不同意见?”
    蔡安本嘟嘟囔囔道:“没有。”
    “你可是老同志,还要跟我们玩婆婆苛媳妇那一套么?”张武山笑道,“有话说话,实事求是。”
    王世佑道:“安本是外贸老手,眼光必定是跟我们不同的,该听听你的意见,大胆讲,别藏着掖着。”
    “那我就说了。”
    蔡安本右手一拍桌子,虎虎生威。
    “你们都太乐观了,太小瞧像林家伟、杨云章这样的行家里手,他们能搞经济建设不假,但首要目的永远都是利润,都是回报。
    不见兔子不撒鹰,是什么意思?生怕浪费老鹰的力量,生怕错过兔子出现,他们的耐心信心细心,远比我们想象得可怕。
    若是不要我们继续让步,就愿意启动投资的话,我只能说除非林家伟真的水土不服,发烧糊涂了。”
    周叶微微皱眉。
    “安本同志讲话得有依据,可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,我知道外贸跟杨记的洽谈,困难重重……”
    “你把我当什么人?”蔡安本平静道,“我就是跟他们打交道多了,才知道他们想的什么,能打动杨记的,只有利益,诚意不行。”
    眼见气氛僵硬,张武山咳咳一声,直接终结话题,没两步路的林家伟终于踏进会议室。
    “抱歉,为了准备资料,来的晚了。”
    “待客么,就是这样,等一等总是无妨的。”张武山挥手招呼众人坐下。
    林家伟屁股落座,便开始掌握节奏。
    “玉阑的诚意,杨记铭记,我就不耽误时间,开门见山。”
    “请。”
    “根据董事长杨云章先生的意愿,首期杨记将会在玉阑投建三个工厂,十万米元的电阻配套厂,十万米元的一次性打火机厂,以及三十万米元的电子表厂。
    杨记帮忙引进设备、培训工人、施行技术管理,对所生产出来的产品,亦能包销一半以上的产量。”
    五十万米元的总投资!
    这笔数目一出,不少人脸色都变了。
    真要促成,那可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,此时全省的外来投资都寥寥,每家数额也就是十万二十万左右。
    “地区会全力配合杨记建厂的需求,做好后勤服务。”张武山表情严肃道,“杨记可有指定的意向合作方,还是我们给出企业名录,你们洽谈。”
    外商投资的要求是必须占股四分之一以上,否则不能享受合资待遇,但也不能高过一半,这是目前的硬性要求。
    哪怕地区再希望杨记建厂,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则。
    林家伟道:“合作方可由贵方指定,杨记不需要挑选。”
    周叶脸色上过一丝疑惑。
    难道林家伟不是罗学云说动的么?
    “只不过……”
    林家伟拉长的语调,让周叶不由得提高警惕。
    “林经理不妨有话直说。”
    “那我就说了。”林家伟道,“随着经济的发展,民众生活水平提高,对衣食住行的要求随之增高,杨记对这个领域的发展,尤其是饮食方面,有着极大兴趣。”
    蔡安本好似意识到什么,死死捏住拳头,来了,要来了。
    “贵地有家农业公司,发展势头良好,产品在香江大受欢迎,杨记想要入股,将之做大做强,还望地区能从中牵线搭桥。”
    全场肃然。
    农业公司和出口产品,这两个限定词一出,谁还不知道林家伟说的是风头正劲的青云农业。
    听话听音,希望牵线搭桥只是委婉的说法,实际上是交换,不帮忙,投资建厂就不会同意。
    否则这两件事不会放在一起说,尤其是那个气人的只不过。
    座下诸位,周叶最是气愤不过,其一当然是叫蔡安本说中,杨记从来不是好相与的,对他们有任何美好期望,都是自讨苦吃。
    其二当然是杨记看中青云农业,还想蛮横地入股,地区好不容易有人做出点亮眼的东西,马上就招来虎狼,谁遭得住。
    “林经理,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,答应撮合是杨记投资的前提?”周叶压抑着愤怒,问道。
    “不是。”
    林家伟摇头。
    周叶刚要松口气,就听见他继续道。
    “青云农业同意才是。”
    轰隆!
    周叶一巴掌拍在桌子上,腾地站起来。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